20160107154946.jpg

Ivan Fischer是一個有著各式各樣奇特想法的指揮,他的其中一個新奇的點子,便是 "置身其中音樂會系列"。

點選連結可以看到Arte為這個音樂會所做的特輯,使用多台攝影機放置在樂團與觀眾之間,並使用了全球第一部360度攝相機,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音響,而轉換成影片與音效的參與者:http://concert.arte.tv/de/mittendrin
觀眾與團員隨機分散坐在約八百平方米大的音樂大廳中,團員的四面八方坐著充滿好奇與期待新體驗的聽眾。
音樂中同時發生的種種,隱藏的旋律,支撐的和絃骨架,保持動線的流動節奏,不再是從由聖殿般的舞台上一股傳來,而是發生在聽眾的周圍。由選擇的位置不同聽到的也是不同的線條,打破現代音樂廳所追求的''坐在哪個角落都有相同的音效''的概念。
對團員來說當然是一大挑戰,第一個當然是與指揮的距離增大,其中還不乏許多''障礙物''(聽眾)。與同聲部團員打散,傳聲因為距離的關係,第一大難題就是''時間差''。當我們聽到音樂時,其實該發聲的時間點已經過了。這時候要如何打破樂團音樂家的''求生本能''絕對不能是第一個出聲的,就是信任與自信的大考驗。由於聲部隊友座位距離遙遠,每個人遵循指揮棒下了就拉的原則,才能讓樂團不解體。但 ''下了就拉''在這情形換句話說就是你拉的比你聽到的早。''置身其中''的我們,感覺像是在開獨奏會。
Fischer作為我們的樂團總指揮,我覺得這一系列的音樂會是很好的訓練。全神專注去理解指揮在手勢之間的韻律而去抓時間點,來決定我發聲的時間,最基本的是要建立指揮與團員的互信。
另外也讓我體會到一件事,所有的事都是相對論。對每個團員及坐在我週遭的聽眾來說,我是拉早了。但對三十公尺那頭的觀眾而言,我的聲音傳到時卻有可能還是晚了。時間點不再有那麼明確的對錯,有可能對那些選擇坐樓上不跟我們攪和的聽眾而言,整體的音效卻是在一起的。重要的是減少樂團演奏中對聽覺的依賴而去遵循更高的指導原則-相信自己對指揮在律動間傳達的內在韻律的理解。
音樂會後與聽眾聊天,一位男士對我們說如果一生中有些特別的日子你會記得,今天便是那一天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omitu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